• 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
  • 日期 : 2008-03-11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模式转型的新阶段,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这是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这一模式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出发,在宏观发展上强化宏观调控,在院校运行上强化市场导向,重视学校与企业合作,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注重学生能力与就业市场的对接。推进工学结合,是加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的关键举措。

    1.我国职业教育模式已经悄然转型。分析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看到四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对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提出了不同的内在要求。1950年代初期,为了适应156项重点项目为中心的“一五’’计划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国家决定从苏联引进中等技术学校 (中专学校)教育和技工学校教育(培养技术工人)的模式,这是以经济建设需要为主要动力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模式。1980年代,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提出,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势在必行。

    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一个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加快了我国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这一阶段,我国以调整中等教育结构为重要抓手,职业教育得到大发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1998年到2005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由43万人增加到268万人,增长5.2倍以上,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也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四个服务”要求,即“职业教育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更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模式悄然转型。

    2.把握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特征与条件。从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转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模式,是加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参照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中,应当具备三个条件,即强有力的院校领导核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教育通过市场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模式转型,对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学习制度等方面都将提出新的要求。例如,在培养目标上更加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在学习制度上更加重视学校与企业合作,实施弹性学制,职前与职后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行动导向重于书本知识;在证书制度上实施“双证书制度”,注重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在教学评估上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的一致性;在学习方法上重视教室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注重工学结合,就业成为促进学习的重要动力;在学习过程上关注经济界和学生生涯发展的双重需要,为提高就业技能打基础;在专业教师的要求上强调双师结构,重视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占有一定的比例。

    3.推行工学结合。把握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切入点。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被认为是二战后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这种模式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职业培训与文化教育,学生同时具有学徒与学生两个身份,教学培训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分工合作实施,费用由企业和财政共同承担。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职业教育应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积极推行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由此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工学结合,就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让学生毕业前有机会顶岗实习,这在培养模式改革中具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意义,不仅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也有利于缓解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这就必须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人才素质与用人单位对接的首要目标。职业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据我们多次调研,绝大多数企业对这类人才的第一要求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水准,企业总是将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这就是说,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职业院校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融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 (群)所必备的技术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5.重视专业建设,增强专业设置与用人单位的对接。职业院校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强化职业教育特色。职业院校的专业

    建设一定要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及时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根据自身条件适应地区、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通过构建专业教学标准,与劳动部门密切合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让学生享受到更加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6.加快课程教学改革,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对接。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职业院校应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加强课程建设规划与研究工作,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鼓励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要特别重视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按照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实践教学基本文件,确保实践教学时间,强化对实验实训等关键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健全实训基地的工作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确保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质量。学校应强化自我监控意识,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建设,定期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吸收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总之.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管理,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7.注重“双师”结构.增强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对接的能力。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着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把优化“双师”结构作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尤其要加快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不少国家职业院校都十分重视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的作用,也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了使行业企业的优秀专家有时间到学院兼职授课,在教学安排上突破学院本位观念,调整学院的授课时间,实施早7点到晚11点的授课时间制度,让学生能学到优秀行业专家传授的真实有效的实践技能。优化“双师”结构,还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要重视对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加强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同时,要加快建立企业培训师队伍,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条件,也是推行兼职教师制度的重要基础。德国的企业培训师并非来自于高校,而是企业能工巧匠经过职业继续教育,并获取相关专业的师傅资格证书以后,才可以在企业(或学校)承担学生实习的带教任务。建议与人事劳动部门一起,建立企业培训师资格证书体系,研制企业培训师资格标准与培训考核获证办法,加快建立企业培训师队伍。

    8.吸纳社会资源建设实训基地.提高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基础条件。在校内实训基地方面,要特别注重加强生产性实训,这就需要职业院校进一步提高开放性,主动强化与企业和市场更紧密地联系,逐步提高生产性实习占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增强自我发展与良性运行能力,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开放和使用效率。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要逐步增加数量,拓展功能,规范管理,注重实效。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院校和企业共同组织实训教学,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让学生在这种实训基地中得到训练,也为企业员工提供具有良好教育环境的培训场所,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对接,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

    加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虽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其成效仍然是制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快完善法律规章,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依法加强对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保护工作,加强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学生实训备案制度,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的对接提供健康的制度环境,促进工学结合教学培训活动的正常开展,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作者:马树超)
    (来源:《职教论坛》2007/1上)